PG电子
News
PG电子技巧青平:结婚登记数据回暖 政策托举下的良好开端
结婚登记数据的回暖,为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婚育僵局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达515.2万对,与去年同比增加40.5万对,这一久违的增长态势,打破了近年结婚人数连续下滑的僵局。过去数年结婚人数的持续走低,背后是住房压力、养育成本等现实难题的影响,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。而此次数据反弹,是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多层级婚育支持政策精准发力效果的直接体现。
当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期待,既包含情感契合,更离不开稳定的生活预期与完善的权益保障,而系列政策围绕这些核心诉求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。在登记便利化方面,2025年5月10日起全国取消婚姻登记地域限制、无需户口本的新规,让长期异地工作的年轻人领证更便捷,实施四个月内跨省婚姻登记就达87.5万对,占总数的17%。在经济减负方面,各地“真金白银”的补贴精准落地:宁波为新婚夫妇发放1000元结婚消费券,覆盖婚纱摄影、婚宴等八大场景;广州南岭村更是推出最高20万元的婚育组合补贴,初婚奖补最高8万元、生育补贴最高12万元。
住房与生育的支持对婚姻有较普遍性影响,据《中国青年研究》期刊研究结果显示,“住房在影响个人经济社会地位的同时,客观上决定了青年在婚姻市场中所处的位置,影响了青年的婚姻决策”。《今日女报》的调查也显示,湖南省出台的《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》,使社会从“催婚”到“助婚”,让年轻人“想结婚、敢结婚”。北京多孩家庭购房最高可贷160万元;武汉为二孩、三孩家庭分别发放6万元、12万元购房补贴;天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“结婚发放6万元房票”“二孩、三孩家庭发放6万元、12万元房票”“一次性生育奖励和分娩补助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。这些政策直击青年婚育的核心痛点,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建立家庭的底气。
在家庭关系重塑上,政策更推动着青年婚恋观的现代化转型。国务院部署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,明确各省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,设立15天左右配偶陪产假,部分地区如山西、甘肃婚假最长可达30天。“陪产假”“育儿假”的普及,搭配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每月提高到每个子女2000元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,颠覆了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传统认知,为夫妻共担育儿责任、构建平等伙伴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,让现代婚恋观的核心回归“共同分担、相互尊重”。
结婚登记数据的回暖只是良好开端,要让“幸福态势”持续巩固,仍需政策持续发力与精准优化。当前,养育成本高、职场婚育歧视、部分补贴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,仍是制约青年婚育意愿的核心瓶颈。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性,将结婚支持与生育、养育、教育政策无缝衔接。针对流动人口、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,要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举措,让政策红利覆盖更多适婚青年,为他们托起的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2025-11-12 17:24:33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